查看原文
其他

张仲礼 蒋学模 刘放桐 | 2004年学术贡献奖

文汇学人 2024-05-16

上海是一座社科界群星璀璨、名家辈出的城市。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自2004年起设立每两年评选一次的学术贡献奖,颁发给对学科建设、学术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在学界享有广泛影响和崇高声誉的上海学者,被视为上海哲社理论界的“终身成就奖”。


至今已有38位学术大家获此殊荣:张仲礼、蒋学模、刘放桐、王元化、蔡尚思、王养冲、张薰华、雍文远、贾植芳、王运熙、钱谷融、徐中玉、裘锡圭、章培恒、袁恩桢、洪远朋、陈其人、王水照、汤志钧、伍柏麟、姚锡棠、陆谷孙、张斌、邹逸麟、夏禹龙、许宝华、王邦佐、王家范、郑克鲁、章振邦、曹沛霖、陈伯海、邓伟志、叶澜、孙关宏、周振鹤、朱威烈、朱瑞熙。


这份沉甸甸的名单代表着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广度和深度,折射着当代学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使命担当。


今日介绍2004年上海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位学术贡献奖获得者——张仲礼、蒋学模、刘放桐


 

有引领作用的中国绅士


张仲礼,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学术贡献:19世纪中国社会绅士阶层的原创性研究及学术成果的国际声誉,代表作:《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的作用的研究》。

《中国绅士》是中国学者在海外出版并获得世界性声誉的早期经典之一,最初于1955年以英文著作形式由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出版。至1991年,由李荣昌博士翻译成中文,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备受国内外学术界肯定并产生了广泛影响。

该书是张仲礼先生早期的成名之作。作者1947年2月到华盛顿大学报到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该年4月通过考试加入该校远东所的研究工作。作者经过三年多的“甘坐冷板凳,要花大力气”的研究,广泛摘阅资料,经过爬梳整理,制作了大量表格,以此详细展示19世纪中国社会中这一占领导地位的社会集团的性质、人数、来源及其随重大政治事件发生而变动的情况;并详细考察了这一集团在19世纪中国拥有的权力、同政府的关系及其在社会上发挥的特殊作用。作者在文章的四个重要方面都各用一种不同的方法来论述一组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几乎涉及19世纪中国绅士活动的所有重要的方面,既有广度,又有细节。

此成果的以下原创性观点在学术界得到广泛认同并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关于绅士身份的确认,学术界一向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张仲礼先生在细致地考察了绅士的构成和特征之后,对绅士作了迄今为止最为清晰的界定,认为19世纪中国绅士是一个在政府和社会中占有特殊地位的特权集团,绅士的地位是通过政府控制的科举制度而合法化的,只有那些拥有科举考试的学品、学衔、功名或者是由“异途”而获得同等身份者,才可算是绅士成员。因此,通过这种制度,政府对于哪些人可成为绅士握有最终的发言权。这一界定至今仍被中外学者所沿用。

二、在关于绅士人数的分析中,作者对19世纪中国绅士阶层的规模及其占总人口的比例作了相当绵密的估算,并进而指出:政府用于调整和控制绅士阶层人数的手段,是规定科举考试中式的名额。同时再利用对捐纳制度的操纵,使政府能抑制绅士的势力。这是一种深刻的洞见,它为认识绅士集团与政府的复杂关系提供了一条极有价值的路径。

三、绅士集团构成一个功名社会,功名社会则建基于科举制度。因此,研究绅士就必须探讨绅士的科举生涯。该书对清代科举制度进行批评性的分析,认为这一制度不仅是进入绅士阶层最重要的入口,而且是政府控制绅士的工具。这一制度在能满足其导引思想的基本目的时,它能正常发挥作用,反之则不然。19世纪科举制度的衰落正是中国社会结构蜕化的征兆。这一观点修正了西方学术界一味强调科举制度的“平等精神”的流行看法。

该书是美国中国学研究的“形成期”(费正清教授语)中最具代表性的学术论著之一。《中国绅士》及其续篇的出版,不仅有助于改变传教士片面宣传中国的现实,而且有力地推动了美国中国学的“形成”,并使之建立在严肃的学理研究基础之上。因此,该书在美国中国学从“丑诋”走向科学的过程中有着积极的作用。海外学者纷纷盛赞此书“是一本研究佳作,资料详尽,展示出广泛的学术智慧”(英国《皇家亚洲学会杂志》);“讨论了中国士大夫阶级的权力,详细分析了科举制度的利弊得失,利用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其深刻程度超出了任何其他有关这一问题的书籍”(《美国联合服务季报》);“一本对中国近代制度史作出重大贡献的研究著作”(《美国历史评论》)。

此成果的推荐专家姜义华、王家范、熊月之赞誉该书:“这是美国中国学研究最早引入社会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历史并取得成功的少数探索性著作之一。熟悉美国中国学研究历程的人都知道,使用社会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历史在美国是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才逐渐盛行起来并成为一种主导性的学术思潮的,《中国绅士》及其续篇的研究与写作则在50年代前期就已完成,对后来形成的学术主潮具有明显的引领性。”“这是美国中国学界研究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开山之作。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是近20多年国际学术界竞相探讨的热门话题,介于上层与底层社会之间的绅士无疑是此种研究的一个绝佳标本,张先生在半个世纪之前即以此为题,进行了富有见地的研究,其先行性与开创性为学术界所公认。”“至今仍是海外中国学研究必备的参考书,这种学术影响力,在现代中国学人中,大概只有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可以与之相比。”


严谨而不守旧 坚持而能发展


蒋学模,复旦大学教授,主要学术贡献: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系统研究、独特见解和广泛学术影响,代表作:《高级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总论》。

蒋学模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毕生从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从1949年到2004年的56年间,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29部,主编教材和专著9部,累计约700多万字。他的主要学术贡献集中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系统研究和创新,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级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总论》是他的代表作。

蒋学模的学术成果和贡献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再认识。在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的研究方面,提出的社会主义所有权四权关系理论为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开提供改革思路;对公有制本质的认识、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实现形式、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等问题也提出了许多创新见解。在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理论方面,从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关系,研究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的理论模式;依据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比例关系的理论,阐述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均衡理论;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发生经济危机的观点,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理论、经济波动理论。在如何做到既要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指出关键在于全民所有制同市场经济的融合,提出“实行多层次全民所有制”的设想,从产权体制、资本组织形式、管理体制、激励制度等方面,对现有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同时在上层建筑进行相适应的配套改革,国有企业是完全能够与市场经济相容的。

第二,对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探索。对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理论体系和范畴作了系统梳理,写出了一系列观点创新的文章。他始终捍卫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但同时认为,马克思的理论不能凝固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能固步自封,而应根据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新的实践经验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在政治经济学基础资本主义部分,蒋学模对马克思的经济理论,结合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使之不断丰富和发展。如商品经济理论、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等,都有创新的观点。

第三,政治经济学理论宣传和教材编写。由他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提出“社会主义生产是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生产”,必然同时受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由此展开生产、交换、分配各环节的分析,适时地从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上阐述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受到各方面的好评。

蒋学模的理论探讨成果,打破了过去长期以来人们教条主义的僵化观点,提出了一些创新观点,启发和推动了学术界的理论争鸣。如1978年提出的“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不是规律”,而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偶然现象,“关于社会主义也会发生经济危机”等观点,关于所有制理论的研究、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融合问题的研究、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均衡发展的思想等,都对于人们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产生很大影响,增强了人们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始蒋学模就致力于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宣传普及,出版了多部政治经济学读本,尤其是《政治经济学教材》自从1980年出版以来,再版十余次,24年来销售超过1800万册,被国家教委、中央组织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推荐为理工农医类高等院校和干部政治学习的教材,部队、电大、夜大等也大都采用为基本教材,使人们从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上接受党的方针路线,对于人们增强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对党和政府领导的信任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此成果的推荐专家伍柏麟、洪远朋、程恩富赞誉蒋学模先生“学风严谨而不守旧,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本着‘一要坚持,二要发展’的科学态度,不断研究新问题、熟悉新情况,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他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方面“有很多创造性的、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观点”,蒋学模先生“对新中国经济科学特别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经济学界享有崇高的威望”。


持久的努力 杰出的贡献


刘放桐,复旦大学教授,主要学术贡献:现代西方哲学领域开拓性的持续研究及学科建设的重大贡献,代表作:《现代西方哲学》。

刘放桐教授是新中国系统介绍现代西方哲学的先行者之一。他倾毕生精力,组织编写的《现代西方哲学(系列)》,为该学科的重建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现代西方哲学(系列)》以其1981、1990、2000年三个版本为基干,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作者对本学科研究的主要成果。三个版本都有独特的原创性观点。

1981年的初版本是1949年以后我国学者编写的第一部现代西方哲学的系统论著。针对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全盘否定,作者明确了研究本学科的积极意义,并从理论上论证了在我国重建这门学科的合理性和必要性。1981年的初版本第一次系统地构建了这一学科的理论框架,并在国内首次对大多数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作出评价。

1990年修订本的独创性主要表现在:明确提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克服长期占支配地位的“左”的评价模式,揭示现代西方各派哲学的实际情况。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作者针对我国学术界长期因误解实用主义而对其全盘否定的情况作了分析,并对实用主义重新作了评价,在肯定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对立的同时,明确指出:不能把实用主义等同于帝国主义的反动哲学、十足的主观唯心主义、市侩哲学、诡辩论。

2000年出版的《新编现代西方哲学》的原创性在于:突出地提出要把现代西方哲学研究推进到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相结合的新阶段。作者明确提出了应当把西哲和马哲作比较研究,并在国内最早明确地提出如下两个重要观点:1,由西方近代哲学转向现代哲学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思维方式的重要转型,它标志着西方哲学的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2,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革与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型在阶级基础和理论形态上虽有原则区别,但在超越西方近代哲学存在的种种局限性、建立现代哲学思维方式上有重要的共同之处。这两个观点在哲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该书现在仍然一直获得最广泛的读者,获本学科唯一的国家级优秀教材奖。

刘放桐先生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全国批判实用主义的大潮中开始接触现代西方哲学并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他本着严谨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坚持研究。他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比较研究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赞扬:“如果说今天中国已是全球学术对话的主要参与者,那末刘放桐教授的深刻和持久的努力可以说比任何其他人更有贡献”。

此成果的推荐专家俞吾金、汪堂家、莫伟民对刘放桐的《现代西方哲学(系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现代西方哲学》的三个版本在我国现代西方哲学学科重建以来的三个主要阶段中都具有标志性意义”,“与20多年来出版的大量同类论著比,在涵盖面和阐释的全面性上都一直领先”。本成果“无论在学科建设和学术观点创新,还是在理论研究的突破和影响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国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和公认的学术地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声誉”。

(原载《文汇报》2004.9.19)

更多相关阅读


张巍 | 品达的飞翔
王文楚 | 试探吴淞江与黄浦江的历史变迁
曾泰元 | “中国龙”跃入《牛津英语词典》
戴逸:专骛清史 愈久弥醇
重新理解二十世纪社会主义电影文化
陈尚君 | 从《全唐诗》到《唐五代诗全编》
梁新军 | 白娘子为什么是“白”的
沙青青 | “刹那一瞬”:写短歌的石川啄木
各领风骚的宋代五大名窑
从祁彪佳于会稽造寓山园说起冬日径山寺 | 胡晓明
沈从文 |我们从古漆器可学些什么华慈祥 | 古砚两千年
“藏”在黑龙江的东方蔓越莓之都陈梦家受袁同礼重托编《海外中国铜器图录》
张春凤 | 线性埃兰文字的破译之路恋恋笔记本
养生专家苏东坡怎样吃山药
《繁花》热播,“回望”一份学籍档案 | 读史老张
盛益民 | 饱蠹楼中“扫”吴典孙机 |汉代的粮食、果蔬和调味品
宣汉浪洋寺 | 荔枝古道上的唐宋梵音
屏风上的丽影同样是对未来的期待,年轻人和老人是不一样的 | 蒋寅
哈尔滨的糕点、蒸饺和灌肠哈尔滨啤酒的历史
繁花 |宝总的沃尔玛单子,爷叔是从哪里打听来的?
金岳霖 |中国菜世界第一
童寯 |东西方园林比较忆念刘统先生 | 梁由之
“渔阳鼙鼓动地来”:东北亚格局的变迁如何识别希腊神话的2万多个神
新中国第一个元旦发生了哪些大事
明清江南戏曲理论家及其贡献
顾农 |关于陆机《平复帖》
源于辽代的百态京畿庙会
艾俊川 |齐白石出演的电影和他的朋友伊藤为雄
金克木 |读书——读语言世界
《繁花》里阿宝炒的股票是如何在上海起步的
《翻身》《大地》与当代美国汉学 | 段怀清
青年毛泽东是如何入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
吴海勇 | 毛泽东赴沪参加中共一大前可能已知嘉兴
袁方 | 读懂父亲的一生
尧育飞 | 苍虬阁日记中的近代文艺纪
海上画派第一名家——任伯年
教民国女子Diy化妆品的陈蝶仙
纪念 | 百岁汤志钧谈为学心得:“持之以恒,言之有故”汤志钧的坚持
郗文倩 | 见过世面的土豆和红薯
卜正民 | 从代尔夫特看世界 从代尔夫特到上海黄文弼 | 吐鲁番发现墓砖记
吾生如寄一身归——《苏东坡和他的世界》神奇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及其他相关地理分界线伽禾 | 成为符号前的萨义德葛兆光 | 凭海相通
顾钧 | 从翻译再解《登幽州台歌》
广西合浦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
郁达夫 | 超山的梅花
徐小虎 | 中国与日本在文人画观点上的异同
我的大学语文课,大一新生要用家乡的方言读一读“国风” | 刘媛
周晔 | 陈望道与“新旧”中华艺术大学考
故宫如何取暖
曾泰元 | 二十四节气如何英译葛兆光 | “批评的中国学”
王丁 | 伟人“脑重”与“第二大脑”
赵朴初的书缘
陈恒 | 又一个知识大分流时代
陈樱、张西平谈国图藏书与国际汉学
近代越南爱国主义文学代表作家潘佩珠
童寯 | 中国东南园墅
“为了争取时间”——重读施蛰存先生给我的二十七封信 | 张香还
全增嘏:哲学研究要贯通古今中外
沈周:是悠然的艺术家,也是感伤的诗人
卜正民 |从代尔夫特一景瞥见17世纪欧洲的中国热

投稿邮箱

wenhuixueren@139.com

转载本公号文章请注明出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